原币指的是交易发生时所使用的货币,而本币则是交易主体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定货币。例如,中国企业向美国进口商品,若合同以美元结算,美元就是此次交易的原币,人民币则是该企业的本币;日本游客在欧洲使用欧元购物,欧元为原币,日元为本币。原币与本币的划分以交易主体的归属地为基准,随交易场景动态变化。
汇率是原币和本币换算的关键桥梁,即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。其表示方式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,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,如 1 美元 = 7.2 人民币,意味着 1 单位原币(美元)可兑换 7.2 单位本币(人民币)。换算公式为:本币金额 = 原币金额 × 汇率。若某企业进口 10 万美元商品,按 1:7.2 的汇率计算,需支付的本币金额为 10 万 ×7.2=72 万人民币。
在实际操作中,汇率分为买入价、卖出价和中间价。银行或外汇机构为客户办理结汇(原币换本币)时使用买入价,售汇(本币换原币)时使用卖出价,中间价则是两者的平均值,常用于会计核算和统计报表。例如,银行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买入价为 7.19,卖出价为 7.21,企业将 10 万美元结汇为人民币时,可获得 10 万 ×7.19=71.9 万人民币;若需用人民币购买 10 万美元,需支付 10 万 ×7.21=72.1 万人民币。
换算时需注意汇率的时效性。汇率受国际收支、利率、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影响,时刻处于波动中。企业通常会选择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或合同约定汇率进行换算,若汇率波动较大,还需通过套期保值等工具规避风险。个人在跨境消费时,信用卡账单会按交易当日或银行记账日的汇率换算成本币,不同银行的汇率更新时间可能存在差异,需提前了解相关规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