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下载渠道来看,即便找到了所谓的 “官方下载地址”,也可能危机四伏。虚拟货币钱包通常不会在国内正规应用商店上架,多通过非官方网站、小众论坛或社交群组传播下载链接。这些非正规渠道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,他们制作与官方高度相似的钓鱼网站,页面布局、下载按钮几乎一模一样,唯一的区别是提供的安装包已被植入恶意程序。一旦用户下载安装,手机或电脑中的敏感信息,如银行卡号、身份证号、各类平台账号密码等,将被自动窃取。更可怕的是,这类恶意钱包会记录用户私钥与助记词,一旦用户将虚拟货币存入钱包,黑客可瞬间转移资产。此前,某地警方就通报过一起案件,受害者通过非官方链接下载虚拟货币钱包,24 小时内价值数十万元的资产被盗取,且毫无追回的可能。
即便成功从官方渠道下载 No 钱包,使用过程同样充满隐患。虚拟货币钱包的安全性依赖私钥妥善保管,可普通用户缺乏专业安全知识,操作极易失误。比如,在公共网络环境下备份私钥,私钥被黑客监听获取;将私钥截图存于相册,一旦手机丢失或中病毒,私钥泄露;设置简单密码加密私钥,被暴力破解。而且,No 钱包作为去中心化工具,若出现技术漏洞或遭黑客攻击,不像传统金融机构有官方兜底,资产损失后投诉无门。回顾虚拟货币发展历程,因钱包代码漏洞被攻击,致数百万用户资产蒸发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活动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强调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均属非法,参与其中将面临法律责任。下载 No 钱包并用于虚拟货币操作,即便未遭受资产损失,也可能因 “为非法金融活动提供工具” 被监管部门盯上,面临账户冻结、接受调查的风险。
此外,虚拟货币价格波动毫无规律,存储在 No 钱包中的资产可能短时间大幅缩水。比如,用户存入单价 100 元的虚拟货币,几天后因市场炒作等因素,价格暴跌至 10 元,资产瞬间蒸发 90%。钱包交易记录还可能被分析利用,成为电信诈骗、精准营销的目标,引发次生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