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 年用什么软件挖比特币:加密时代黎明的简陋工具

 

2009 年的比特币挖矿,还处在 “用家用电脑敲代码就能挖矿” 的原始阶段。那时没有专业矿机,甚至没有成熟的挖矿软件,能挖到比特币的工具,大多是开发者随手写的代码程序,带着互联网早期的粗糙与纯粹。

最早的挖矿工具是中本聪写的源代码。2009 年 1 月,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后,将比特币核心客户端(Bitcoin Core)的早期版本代码发布在 P2P 基金会论坛上。这个客户端不仅是钱包,还内置了最基础的挖矿功能 —— 用户下载代码后,用 C++ 编译器编译成可执行文件,运行程序就能让电脑 CPU 参与挖矿。那时的界面全是命令行,没有图形化按钮,要输入 “minerstart” 之类的指令才能启动挖矿,对普通用户来说门槛极高,只有懂编程的极客才玩得转。

2009 年下半年,出现了更易操作的第三方软件。最有名的是 “CPU Miner”,由开发者 Jeff Garzik 编写。它剥离了比特币客户端的其他功能,专门优化了 CPU 挖矿效率,还支持简单的参数设置 —— 比如调整挖矿线程数,让双核 CPU 能同时调动两个核心运算。这款软件不需要编译代码,下载后解压就能运行,界面虽仍是黑底白字的命令行,但胜在轻便,很快成了早期矿工的首选。那时用它挖矿,一台普通奔腾处理器的电脑,一天能挖几十枚比特币,只是没人想到这些 “数字串” 后来会值钱。

还有些极客自己改造工具。比如在 Linux 系统里用脚本调用 CPU 算力,或者给比特币客户端加简单的挖矿进度显示插件。2009 年 10 月,比特币论坛上有人分享过一个 “简易挖矿脚本”,能自动记录挖到的区块数,还会在挖到比特币时弹出提示框 —— 这在当时已是 “人性化设计”。

这些软件有个共同特点:完全免费且开源。那时没人靠挖矿软件赚钱,开发者多是出于技术好奇。软件也没有 “算力优化” 的概念,因为全网算力才每秒几万亿次(如今已达每秒百亿亿次),随便一台电脑都能参与竞争。直到 2010 年,随着挖矿的人增多,才慢慢出现支持显卡挖矿的软件,而 2009 年那些简陋的 CPU 挖矿工具,早已成了加密时代黎明时的 “文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