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挖矿作为获取新币的核心方式,其可行性在近年来受到全球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,答案并非简单的 “能” 或 “不能”,而是充满复杂的现实考量。
从全球范围看,不同国家和地区对 Bitcoin 挖矿的态度差异显著。部分国家仍允许合法挖矿,例如美国多个州为吸引矿企提供税收优惠,加拿大凭借丰富的水电资源成为挖矿热门地,哈萨克斯坦、伊朗等国家也因能源成本较低,吸引了大量矿场入驻。这些地区的矿工可通过部署专业矿机(如蚂蚁 S19 系列),接入全球算力网络参与区块打包,通过贡献算力获得比特币奖励,目前单个区块奖励为 6.25 枚比特币,按当前市价折合数十万美元。
但在另一些国家,挖矿则被严格限制或禁止。中国在 2021 年 9 月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,全面清理境内矿场,四川、新疆等曾是全球算力中心的地区,矿机被集中拆除或转移至海外。韩国、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出台了限制措施,要求矿企获得特殊许可并满足环保标准,否则将面临处罚。这些政策导致全球算力分布发生剧烈变化,中国算力占比从曾经的 70% 以上骤降至几乎为零,大量矿机流向合规地区。
除政策因素外,挖矿的现实门槛也大幅提高。首先是能源成本,比特币挖矿依赖大量电力,一台主流矿机功率约 3000 瓦,单日耗电量达 72 度,规模化矿场需接入低成本能源(如水电、火电)才能维持盈利,高电价地区已基本退出竞争。其次是设备投入,最新一代矿机单价超过 1 万美元,且需要持续升级以应对算力增长,个体矿工难以承担,市场逐渐被专业矿企垄断。此外,全球芯片短缺导致矿机供应紧张,进一步抬高了入行成本。
从环保角度看,挖矿的争议也日益加剧。比特币全年耗电量约等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用电量,且大量依赖火电的矿场被指责加剧碳排放,与全球碳中和趋势相悖。欧盟已提出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,要求矿企披露能源消耗和碳足迹,部分金融机构甚至拒绝为高碳矿企提供服务,倒逼行业向清洁能源转型。
比特币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仍可合法挖矿,但面临政策收紧、成本高企、环保压力等多重挑战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挖矿已从早期的 “平民产业” 变成资本密集型行业,且需时刻关注全球监管动态。在中国等禁止挖矿的国家,参与挖矿属于非法行为,不仅设备可能被查封,还需承担法律责任。未来,比特币挖矿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依赖合规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