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比特币的创造者,中本聪(Satoshi Nakamoto)的身份始终笼罩在迷雾中,而他持有多少比特币,更是加密货币领域最引人遐想的谜题之一。尽管没有确凿证据,但通过区块链数据和早期记录,市场普遍推测其持有量可能高达百万级别。
比特币诞生于 2009 年,中本聪在最初的挖矿阶段(即 “创世期”)占据了天然优势。早期比特币网络算力极低,单个电脑即可轻松挖出区块。据区块链浏览器数据显示,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间,约 180 万个比特币被标记为 “中本聪相关地址” 所持有。这些地址的交易模式具有明显的早期特征:极少与外部地址交互,且自 2011 年后几乎没有动过,与中本聪淡出公众视野的时间线高度吻合。
最受关注的是被称为 “中本聪钱包” 的早期地址集群,其中一个地址在 2009 年 2 月至 5 月间累计接收了约 32.8 万个比特币,且从未发生过转账记录。另一个包含 110 万个比特币的地址组,其交易时间集中在 2010 年,同样处于长期休眠状态。这些 “沉睡的比特币” 若确属中本聪所有,按当前市价计算,价值已超过数十亿美元。
然而,这些推测始终存在争议。一方面,早期比特币社区成员认为,中本聪挖矿更多是为了测试网络功能,而非囤积资产,且部分地址可能属于早期开发者团队,并非中本聪个人所有。另一方面,区块链的匿名性使得地址归属难以 100% 确认,任何 “中本聪地址” 的认定都基于交易模式和时间线的间接推断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本聪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自己的比特币持有量,其设计的比特币系统也刻意避免了创始人特权。这些沉睡的比特币若被激活,可能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—— 大规模抛售可能引发价格暴跌,但截至目前,这些地址的长期静止状态反而成为市场信心的隐性支撑,被视为 “比特币不会被创始人操控” 的证明。
中本聪持有比特币的具体数量,或许将永远是加密世界的未解之谜。但这一谜题本身,也折射出比特币去中心化的核心特质:即便创造者持有巨额资产,也无法撼动其基于代码和社区的运行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