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年是加密货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,比特币单年涨幅超 13 倍,带动整个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。这一年,十大虚拟币的表现不仅创造了财富神话,更奠定了加密生态的早期格局。
比特币(BTC) 作为当之无愧的龙头,2017 年从年初的约 1000 美元飙升至年末的近 2 万美元,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其去中心化理念和首个区块链应用的地位,让它在当年占据加密市场 70% 以上的市值,是无数投资者进入加密领域的 “启蒙货币”。
以太坊(ETH) 凭借智能合约技术异军突起,2017 年价格从 8 美元涨至 750 美元,市值稳居第二。当年 ICO 热潮中,90% 以上的项目基于以太坊发行代币,其生态系统首次展现出区块链的可编程潜力,为后来的 DeFi、NFT 埋下伏笔。
瑞波币(XRP) 因主打跨境支付场景备受关注,2017 年最高涨幅超 360 倍,年末市值一度超越以太坊。当时瑞波公司与多家银行的合作传闻,让市场对其 “银行级区块链” 充满期待,成为机构探索加密货币的热门标的。
比特币现金(BCH) 作为比特币的分叉币,于 2017 年 8 月诞生,凭借 “大区块” 理念吸引部分矿工支持,上线初期价格一度达到比特币的五分之一,年末市值跻身前三,引发了关于区块链扩容的激烈讨论。
莱特币(LTC) 因 “比特币黄金搭档” 的定位持续走红,2017 年涨幅超 80 倍,最高价格达 350 美元。其更快的区块确认速度和 Scrypt 算法,成为小额支付场景的早期代表,被戏称为 “数字白银”。
EOS 虽未正式上线主网,却在 2017 年通过 ICO 融资 42 亿美元,创下当时的纪录。其宣称的 “百万级 TPS” 和 DPoS 共识机制,让市场对其取代以太坊充满幻想,代币价格从众筹时的 0.7 美元涨至 12 美元。
门罗币(XMR) 凭借匿名性成为隐私币的代表,2017 年涨幅超 20 倍。在监管逐渐收紧的背景下,其环形签名技术保障的交易隐私,吸引了对资产保密有需求的用户,市值稳定在前十。
达世币(DASH) 以 “即时支付” 和 “去中心化治理” 为卖点,2017 年价格从 15 美元涨至 1400 美元。其 masternode 节点网络提供的快速交易功能,在商户支付场景中崭露头角,成为早期落地应用的典范。
Zcash(ZEC) 凭借零知识证明技术,在隐私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,2017 年最高涨幅超 30 倍。其 “可选匿名” 模式兼顾了隐私与合规,吸引了对技术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。
恒星币(XLM) 作为瑞波币的分叉项目,主打普惠金融,2017 年涨幅超 200 倍。其与 IBM 合作的跨境支付项目,让市场看到区块链在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上的潜力,年末市值进入前五。
2017 年的十大虚拟币,既包含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奠定行业基础的项目,也有 BCH、EOS 等因争议而走红的标的,更有门罗币、达世币等探索细分场景的先锋。它们共同构成了加密市场早期的 “百家争鸣”,既留下了疯狂炒作的泡沫,也为后来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