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lunch 是什么币” 的疑问,源于加密货币市场中以 “lunch” 命名的多类虚拟货币混淆,其中较常见的是 LunchMoney(LMY)与 LunchDAO(LUNCH)。结合项目资料、价格数据及监管政策,这类被统称为 “lunch 币” 的虚拟货币,均无实际价值支撑,且相关交易在我国属非法金融活动,参与即面临资金损失与法律风险。需从名目辨析、运作本质、风险后果三方面拆解,厘清认知误区。
首先要明确:“lunch 币” 是多类虚拟货币的统称,核心名目存在本质差异但风险同源。一类是 LunchMoney(代币符号 LMY),自称 “去中心化餐饮 loyalty 奖励平台” 的原生代币,基于以太坊 ERC-20 标准发行,总量 2.5 亿枚,设计用途是奖励提交餐厅真实评价的用户,可通过 Uniswap 等去中心化交易所购买。另一类是 LunchDAO(代币符号 LUNCH),宣称是 “竞标巴菲特午餐的 DAO 自治组织” 代币,同样基于以太坊发行,2025 年 8 月报价仅 0.002109 美元,较 2022 年历史高点 0.01 美元暴跌近 80%,流通市值仅 112 万美元。此外还有被误称为 “LUNC 币” 的 LunchMoneyCoin,虽宣称采用 DAG 技术服务餐饮支付,但无实际落地场景。三类名目均未通过我国监管备案,本质都是依托概念包装的虚拟商品。
“lunch 币” 的运作模式,是典型的 “概念造势 + 交易炒作” 套路,与空气币骗局逻辑一致。以 LunchMoney 为例,其宣称 “通过用户餐厅评价发放代币奖励”,但实际运作中,用户需先持有 LMY 才能参与 “挖矿”,本质是诱导 “先买后赚” 的投机循环。而 LunchDAO 的 “竞标巴菲特午餐” 概念更具迷惑性,所谓 “推动传统金融与 Crypto 融合” 仅是宣传话术 —— 巴菲特从未与任何虚拟货币项目合作,且该代币自发行以来无任何实质进展,价格持续低迷。两类项目均存在核心缺陷:既未公开有效运营数据(如 LunchMoney 的餐厅合作数量、真实评价量),也未实现宣传中的应用场景,代币价格完全依赖市场炒作,与此前曝光的 “pi 币”“avive 币” 等空气币特征高度吻合。
从法律与资产维度看,参与 “lunch 币” 相关活动已触碰非法红线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炒作,“lunch 币” 的发行、交易均违反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。具体风险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价格操纵风险,LunchDAO 等代币流通市值极低,极易被庄家控盘,2025 年 4 月曾出现价格跌至 0 美元的极端情况,散户资金被瞬间收割;二是资金安全无保障,购买需通过非法交易平台或去中心化交易所,既无监管背书,也面临平台跑路风险 —— 类似浙江警方查处的虚拟货币诈骗案中,诈骗团伙正是通过伪造小众代币行情诱导入金后卷款跑路;三是法律追责风险,深圳某用户因出售虚拟货币接收涉诈资金被冻结银行卡的案例,同样适用于 “lunch 币” 交易场景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lunch 币” 常被包装成 “落地应用代币” 实施精准诈骗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 LunchMoney 的 “餐饮场景” 概念,或 LunchDAO 的 “巴菲特关联” 噱头,通过微信群推送 “代币即将上线主流交易所”“机构重仓布局” 等虚假消息,诱导用户下载非法 APP 充值购币。此类骗局与 “BCHUSDT 套利” 套路一致,均通过虚构应用场景或名人关联制造价值假象,实则是资金收割工具。2024 年上海警方劝阻的百万虚拟币交易案中,诈骗分子正是用类似 “内幕消息” 话术诱导受害者入局。
甄别此类陷阱需坚守 “三不原则”:不相信 “概念包装”,餐饮场景、名人关联等宣传均无法改变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;不参与小众代币交易,流通市值低、价格波动剧烈的 “lunch 币” 多为收割工具;不向陌生平台转账,任何要求充值购币的链接或 APP 均涉嫌诈骗。若发现相关骗局,可向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举报。
“lunch 币” 无论以何种名目存在,本质都是无价值的虚拟符号。在我国持续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背景下,任何以 “lunch 币” 为噱头的宣传与交易,都隐藏着资金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远离虚拟货币投机,选择合规金融产品,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根本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