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分析师称 5 月增持比特币” 的言论近期引发关注 —— 多位市场分析师结合 Strategy(原 MicroStrategy)等企业的增持动作及比特币减半后的市场预期,提出 “5 月是布局增持窗口期” 的观点。但对中国公众而言,这类言论绝非投资指引,反而需警惕其背后的炒作陷阱:我国十部委早已明确比特币相关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无论机构是否增持、价格是否上涨,参与交易都将面临财产与法律的双重风险。
首先要厘清:分析师口中的 “5 月增持”,本质是国际机构的投机行为,与普通投资者无关。支撑分析师观点的核心依据有二:一是企业增持案例的示范效应,Strategy 在 2025 年 3 月至 4 月间累计斥资超 11 亿美元增持比特币超 1.3 万枚,博雅互动也于 2 月增持 100 枚比特币,机构 “逢低买入” 策略被解读为市场信心信号;二是市场环境的预期支撑,比特币 4 月完成第四次减半后供应减少,叠加美国现货 ETF 持续吸金(总资产规模近 890 亿美元),被认为会助推价格上行,渣打银行更预测 2025 年底比特币或达 20 万美元。但这些逻辑完全建立在国际投机市场框架内,且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——OKX 研究院就警示,若监管政策收紧,比特币可能出现剧烈调整,2025 年 4 月曾因关税政策影响单日跌超 2%,超 16 万人爆仓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分析师称 5 月增持” 已成为诈骗分子的新型诱饵。这类言论被不法分子断章取义,包装成 “权威背书” 诱导投资者入场:鄂州法院审结的案件中,诈骗团伙搭建虚假平台,伪造比特币 K 线图,谎称 “跟随机构增持节奏稳赚”,配合 “老师带单” 话术,一年诈骗近 3 万人,涉案金额达 4.6 亿元。类似套路屡见不鲜:骗子截取分析师增持言论截图,在社交平台散布 “内部消息”,先以小额盈利建立信任,待投资者加大投入后便操纵平台 “插针” 爆仓或直接卷款跑路,受害者因交易非法难以追责。
即便抛开骗局,“跟随增持” 在我国也从根源上触碰法律红线。我国 2021 年十部委通知明确,虚拟货币交易、兑换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违法。司法实践早已给出警示:攸县警方 2025 年捣毁的诈骗窝点中,嫌疑人正是利用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转移赃款,3 人因相关犯罪被刑事拘留;上海法院曾审理虚拟货币私募纠纷,投资者损失 9000 万元却因交易非法无法追回。对境内用户而言,即便想模仿机构 “5 月增持”,也只能通过非法境外平台,而这类平台随时可能跑路,2025 年就有用户因平台倒闭损失 80 万元,报警后未被立案。
认清此类言论的陷阱,需把握两个核心认知:一是分析师的增持建议仅针对国际投机市场,且伴随高波动风险,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复制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;二是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禁令覆盖全链条,无论是 “跟随增持” 还是 “短期炒作”,均属非法,无任何合规空间。正如公安部网安局强调,以虚拟货币投资为诱饵的全是诈骗,所谓 “增持窗口” 不过是收割信号。
综上,分析师称 5 月增持比特币的言论,是国际投机市场的局部判断,绝非境内公众的投资依据。对公众而言,与其被机构动作误导,不如牢记监管底线:虚拟货币交易在我国无任何合法路径,远离比特币及所有虚拟货币,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