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BIB 都清空了怎么回事?”—— 在虚拟货币投资社群中炸开锅的这一疑问,并非资产市场的正常波动,而是 BIB 币及关联交易平台完成 “收割” 的典型信号。所谓 BIB 币自诞生起便以 “区块链加密货币” 为幌子,通过 “静态收益”“拉新奖励” 实施传销诈骗,其账户清空既非技术故障,也非市场暴跌,而是操盘方卷款跑路前的必然操作。结合美国华盛顿州金融监管部门曝光的诈骗案例及我国监管要求,需从事件本质、诈骗逻辑、风险内核三重维度拆解真相。
清空本质:骗局终局的必然操作,两类套路藏杀机。正规资产账户绝不会无故清空,而 BIB 账户清零具备鲜明的诈骗特征:一是操盘方 “跑路前的收割”,BIB 币本身无任何底层资产支撑,所谓 “币值” 全由平台后台操控,当吸纳资金达到目标后,平台会直接清空用户账户数据,销毁诈骗证据,这与江苏徐州警方破获的区块链传销案中 “后台清零卷款” 的手法如出一辙;二是 **“二次诈骗的钓钩”**,部分平台不清空全部数据,而是留下 “账户异常需缴解冻费” 的提示,华盛顿州一投资者就因账户被限提,先后被索要佣金、税费、燃气费等共计 51 万余美元,最终分文未回。
核心套路:“洗脑吸金 - 虚假增值 - 清零跑路” 的诈骗闭环。BIB 币的骗局逻辑早已形成定式:第一步,包装洗脑:推广人员宣称 BIB 由 “国际顶尖团队开发”,买币可获每日利息,拉新还能拿 “分享收益”,将传销模式伪装成 “分享经济”,甚至伪造交易截图制造 “稳赚不赔” 的假象;第二步,虚假增值:平台后台操控币价缓慢上涨,允许小额提现建立信任,诱导用户追加投入,如同上海浦东警方通报的 “区块链养宠” 骗局中 “小赚诱大投” 的套路;第三步,清零收割:当资金池饱和,要么直接清空账户关闭平台,要么以 “地址错误”“系统升级” 为由限制提现,再通过索要高额费用实施二次诈骗,资金 48 小时内便通过 USDT 转为境外资产。
法律与资产的双重绝境:参与即踩多重红线。从法律层面看,BIB 相关行为已涉嫌违法犯罪:其一,参与 BIB 交易违反我国十部门《通知》,相关民事行为无效,损失需自行承担;其二,推广 BIB 发展下线构成传销,江苏徐州类似案件中 3.4 万名参与者涉案 15 亿元,多名骨干被判刑;其三,平台运营者涉嫌诈骗罪,华盛顿州已将 BIB 平台列入欺诈投诉名单。从资产安全角度,风险更具毁灭性:此类骗局追赃率不足 5%,华盛顿州受害者的 51 万美元血本无归,国内多起案例中用户账户清零后仅能追回少量赃款。
安全底线:三招远离清零陷阱。面对此类问题需坚守三重原则:一是认清本质,BIB 币是已被曝光的传销诈骗工具,任何投资交易都是陷阱;二是拒绝 “解冻费”,账户异常后索要费用的全是二次诈骗,切勿转账;三是及时报案,发现账户清空立即向警方提供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,同时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平台。
“BIB 都清空了怎么回事” 的疑问,实则是骗局败露的信号。BIB 币的 “利息收益”“增值预期” 全是谎言,清空账户才是其诈骗本质的最终暴露。公众唯有牢记虚拟货币交易非法的监管红线,坚决远离各类 “高息币”“拉新币”,才能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