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NB 一年挖几次?挖矿机制澄清与非法风险警示

 

“BNB 一年挖几次?现在还能通过挖矿获得 BNB 吗?” 随着虚拟货币领域的疑问增多,这类关于 BNB 挖矿的问题时有出现。但结合 BNB 的实际发行机制与我国监管政策来看,首先需明确核心事实:BNB 自 2017 年发行后便停止了挖矿模式,不存在 “一年挖几次” 的说法;更关键的是,即便存在类似挖矿机制,虚拟货币挖矿在我国已属明令禁止的非法金融活动,任何相关操作都将面临法律与财产风险,这与此前剖析的 DeFi 币非法属性本质一致。

从 BNB 的发行机制来看,“挖矿获取” 早已成为历史。BNB 是币安平台发行的代币,2017 年通过首次代币发行(ICO)完成初始发行,总量 2 亿枚,其中 1 亿枚由创始团队持有,1 亿枚通过 ICO 向公众发售。与比特币、以太坊等依赖挖矿产生的代币不同,BNB 从发行之初就未设计挖矿机制,而是通过 “平台回购销毁” 机制逐步减少总量 —— 币安每季度会用平台利润的 20% 回购 BNB 并销毁,直至总量缩减至 1 亿枚。这意味着,自 2017 年 ICO 结束后,市场上便不再有新的 BNB 通过挖矿产生,“BNB 一年挖几次” 的提问本身就基于对其发行机制的误解,不存在实际讨论意义。

即便抛开机制误解,“BNB 挖矿” 相关行为也触碰法律红线。我国早在 2021 年就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,严禁任何个人或企业参与挖矿活动,多地已开展对虚拟货币挖矿的专项整治,包括断水断电、清退矿场、追究相关责任等。此前某企业因试图搭建 “BNB 挖矿集群” 被查处,不仅矿机被没收,相关负责人还被处以罚款,企业信用也受到影响。这意味着,即便有不法分子虚构 “BNB 挖矿” 模式(如宣称 “质押 BNB 挖矿”“DeFi 挖矿产 BNB”),参与其中也属非法行为,面临资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
更需警惕的是,借 “BNB 挖矿” 名义的诈骗套路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用户对 BNB 机制的不了解,虚构 “BNB 年度挖矿活动”,宣称 “一年可挖 3-4 次,收益稳定”,诱导用户缴纳 “挖矿押金” 或购买 “专用矿机”。2025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此类诈骗案中,犯罪团伙通过伪造 “币安官方挖矿授权书”,骗取超 500 名用户共计 1.2 亿元,最终所有 “挖矿收益” 均为虚假数字,用户投入的资金全部被团伙挥霍。这类骗局与此前 DeFi 币 “牛市预测” 的炒作逻辑如出一辙,均以虚假承诺收割资金,本质是非法金融活动。

还需明确与合规金融工具的本质区别:BNB 作为虚拟货币,无任何真实价值支撑,其价格波动完全依赖市场投机;而我国合规的数字人民币钱包、银行理财产品等,均有国家信用或实体经济支撑,受严格监管保护。参与 “BNB 挖矿” 或交易,不仅无法获得所谓 “收益”,还会因非法属性导致权益不受法律保护,此前某用户因参与 “BNB 质押挖矿” 亏损 80 万元,起诉诈骗团伙后虽胜诉,但资金已被转移,最终无法追回。

综上,“BNB 一年挖几次” 的问题既基于机制误解,也忽视了非法属性。BNB 无挖矿机制,且虚拟货币挖矿在我国属明令禁止行为,任何相关讨论或参与都需警惕风险。与其关注这类虚无的虚拟货币话题,不如聚焦数字人民币钱包等合规工具,在守护财产安全的前提下,理性参与金融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