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定货币或实物资产的加密货币,凭借 “价格稳定”“跨境流通便捷” 的特性,逐渐在支付、跨境结算等领域崭露头角,其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响呈现 “冲击与协同并存” 的特征。但需明确:在我国监管框架下,稳定币相关业务活动属非法金融范畴,其对银行的潜在影响需置于合规前提下去审视,避免脱离监管实际谈 “创新价值”。
冲击层面:分流银行核心业务,挑战传统金融模式
稳定币对银行的冲击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与存款吸收两大核心领域。在支付领域,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 “点对点实时转账”,跨境结算无需通过银行间清算系统,不仅大幅缩短结算时间(从传统银行的 1-3 天缩短至几分钟),还降低手续费(仅为银行跨境汇款费用的 1/5-1/10)。例如 USDT、USDC 等主流稳定币,已成为部分跨境贸易、灰色交易的支付工具,直接分流银行的跨境支付业务量 ——2024 年全球稳定币跨境交易规模达 5.2 万亿美元,其中约 15% 来自原银行跨境结算客户。在存款领域,部分稳定币通过 “质押挖矿”“活期收益” 吸引用户,如某境外平台推出 “持有 USDT 享 4% 年化收益” 的产品,对银行活期存款(年化利率 0.3%-0.5%)形成明显替代效应,导致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用户将资金从银行转出,分流银行存款规模。此外,稳定币的 “去中心化” 特性,还可能削弱银行在支付清算中的核心枢纽地位,挑战传统金融中介模式。
协同可能:合规框架下的技术互补,拓展银行服务边界
若在严格监管下规范稳定币发展,其与银行也存在协同空间,可助力银行提升服务效率。一方面,银行可借助稳定币技术优化内部结算系统,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银行间资金实时清算,降低清算成本与风险 ——2023 年摩根大通推出的 “JPM Coin”(合规稳定币),已用于银行间同业结算,将清算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0 秒,差错率降低 90%。另一方面,稳定币可帮助银行拓展普惠金融服务,例如在跨境小额汇款、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中,银行可通过发行合规稳定币,解决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问题,为小微企业、低收入群体提供低成本支付工具。此外,银行还可通过为合规稳定币提供 “储备资产托管” 服务,拓展中间业务收入 —— 如美国某银行通过托管 USDC 的美元储备资产,每年获取超 2 亿美元托管费用,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风险核心:非法稳定币的无序扩张,加剧金融体系动荡
需警惕的是,当前市场上多数稳定币(如 USDT)属非法范畴,其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远大于协同价值。一是引发金融稳定风险,非法稳定币的储备资产透明度低(如 USDT 的储备资产中仅 65% 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,其余为高风险资产),若出现挤兑(用户集中赎回稳定币),可能通过 “储备资产抛售” 传导至银行体系,引发金融市场波动;二是助长非法金融活动,稳定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通特性,成为洗钱、跨境赌博、资金外逃的工具,2024 年我国破获的多起洗钱案中,均涉及利用 USDT 转移涉案资金,银行需投入大量资源排查相关资金流,增加合规成本;三是挑战货币主权,境外稳定币若大规模流入境内,可能干扰我国货币政策传导,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,冲击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。
监管底线:我国全面禁止非法稳定币,坚守金融安全防线
我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与加密货币一致,明确禁止任何非法稳定币的发行、交易与流通。2022 年中国人民银行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》指出,稳定币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多重风险,需实施严格监管,坚决遏制其无序扩张。实践中,我国通过 “穿透式监管” 排查银行与稳定币相关的资金流,严禁银行为稳定币交易提供开户、结算、托管等服务,从源头阻断非法稳定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。同时,我国积极推进法定数字货币(数字人民币)研发,通过官方数字货币替代非法稳定币的部分功能,既满足用户对便捷支付的需求,又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货币主权。
综上,稳定币对银行的影响具有 “双面性”:非法稳定币会分流银行业务、加剧金融风险,而合规稳定币在监管框架下可与银行形成技术互补。但在我国当前监管环境下,非法稳定币属明确禁止范畴,银行需坚决抵制相关业务,同时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等合规替代方案,在坚守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,借助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