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宇晨在中国还是美国?跨国行踪、身份迷局与监管规避真相

 

“孙宇晨在中国还是美国”的疑问,背后藏着虚拟货币投机者借助跨国身份游走监管缝隙的典型操作。从2017年离境后,孙宇晨便彻底脱离中国境内监管视野,2025年的公开动态显示其核心活动轨迹集中于美国,却又通过多重外籍身份模糊实际居留地,本质是利用全球化漏洞延续非法业务、逃避法律追责,其行踪与身份的双重迷局恰是风险的集中体现。

一、2025年核心行踪:美国为主要活动场域

从公开信息来看,孙宇晨2025年的关键活动均发生在美国,印证其在此地的深度布局:

政治与商业活动密集落地:2025年5月,他以“特朗普迷因币第一大持有人”身份,出席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特朗普国家高尔夫俱乐部举办的晚宴,不仅与特朗普亲密互动,还获赠价值10万美元的品牌金表,成为全场焦点。这场被质疑为“利益捆绑”的活动,凸显其在美国政商圈层的刻意渗透。

监管博弈与业务运作同步推进:同期,美国SEC暂停对孙宇晨及其关联机构的诉讼,恰与他在美加密货币布局形成呼应——波场网络上的USDT发行量已超777亿美元,占全球流通量的50%以上,其核心业务运转与美国监管环境变化深度绑定。这种“活动在场、业务挂钩”的特征,表明美国是其当前的核心运作基地。

二、身份迷局:用多国国籍掩盖实际行踪

为模糊“在哪国”的核心问题,孙宇晨构建了多重外籍身份的“保护网”:

对外宣称的“非美身份”:面对美国国税局与FBI的调查,他曾公开强调自己持有格林纳达国籍,担任该国驻WTO大使,“驻地在日内瓦,不居住在美国”。这一说法试图割裂其与美国的关联,规避税务与司法追责,但与其在美密集活动的事实形成矛盾。

多国身份的“风险分散”策略:除格林纳达国籍外,他还通过投资移民获得圣基茨和尼维斯、马耳他国籍,这些国家要么监管宽松、要么具备地缘便利,形成“美国活动+外籍身份”的双重保险。这种操作与他2017年“抢跑募资后离境”的思路一脉相承,均以身份工具化实现监管规避。

三、中国境内现状:彻底脱离且风险外溢

需明确的是,自2017年离境后,孙宇晨从未公开返回中国境内,且其行为持续向国内传导风险:

境内无合法业务根基:我国十部门《通知》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波场生态的TRX交易、USDT流通等均未在境内取得合规资质。孙宇晨通过境外平台面向国内用户开展的业务,本质是跨境非法金融活动,2025年仍有国内用户因参与其推广的币种交易遭遇资产损失。

身份与业务双重切割:他已通过放弃中国国籍、加入多国外籍的方式,彻底切断与中国的法律身份关联,但这无法抹去其早年在境内ICO募资7000万美元的非法原罪。即便其行踪远离中国,国内监管部门仍可依法追究其历史违法责任。

四、风险本质:行踪在哪都改变不了非法属性

无论孙宇晨身处美国、日内瓦还是其他国家,其核心风险从未消解:

跨国操作难掩违法本质:其主导的波场生态存在洗售交易、操纵市场等问题,曾被美国SEC起诉;向国内用户传导的虚拟货币投机风险,更是触碰我国监管红线。多国身份或许能延缓追责,但无法改变行为的非法底色。

国际合作压缩避责空间:随着全球反洗钱与金融监管合作深化,圣基茨、马耳他等“避税天堂”的监管漏洞正被填补,2023年新加坡特大洗钱案中,多名持类似国籍的罪犯最终落网,印证“身份保护伞”终有失效之日。

总之,孙宇晨2025年的核心活动场域在美国,却用多国身份制造行踪迷局。但无论其身处何地,都改变不了虚拟货币业务的非法本质,也无法逃避全球监管协作下的追责。认清其“行踪游走为避责”的真相,坚决远离相关投机活动,才是守护自身安全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