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孙宇晨如何跑到国外”的疑问,背后藏着虚拟货币投机者规避监管的典型路径。从2017年赶在政策收紧前仓促离境,到通过“花钱买身份”构建跨国避险网络,其每一步操作都精准踩在监管红线边缘,本质是借助全球化漏洞转移非法收益、逃避法律追责,这一路径也成为其后续操纵市场、对抗监管的“安全垫”。
一、关键节点:2017年监管前夜的“精准离场”
孙宇晨的出国并非临时起意,而是早有预谋的时机把控:
2017年9月,中国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,明确禁止代币发行融资(ICO)等非法金融活动,要求已募资项目立即清退。而波场(TRON)项目的ICO恰好赶在政策落地前3天启动,短短数日募资7000万美元后,孙宇晨迅速携资金离开中国前往美国。这一时间差引发广泛质疑——外界普遍认为其提前获悉监管风声,通过“抢跑募资+快速离境”的组合,规避国内对非法募资的查处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募资所用白皮书被指大量抄袭其他项目内容,却未标注出处,进一步坐实了这场“圈钱跑路”的投机本质。
二、身份运作:“花钱买国籍”构建的避险屏障
抵达美国后,孙宇晨并未止步于简单居留,而是通过多重身份操作强化避险能力:
“投资移民”快速拿身份:他首先通过加勒比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的“公民投资计划”(CBI),花费25万美元购买国籍,该计划最快45天即可获批,且无“移民监”要求,无需实际居住即可享受国籍待遇。而这个国家因金融监管混乱,早已被美国财政部警告存在洗钱漏洞,恰为孙宇晨提供了天然的监管避风港。
多国身份的“风险分散”:在拿到圣基茨国籍后,他又通过类似路径获取马耳他国籍,借助其欧洲移民国家的身份便利拓展业务;后续更斥资购入格林纳达国籍,并运作成为该国驻WTO特命全权大使,试图以外交豁免权对抗美国SEC的调查。这种“多国身份叠加”的操作,本质是构建跨国法律防火墙,利用不同司法辖区的监管差异逃避追责。
三、核心目的:逃避追责与延续非法操作
孙宇晨煞费苦心跑到国外并构建多重身份,核心是为两类行为铺路:
掩盖非法募资原罪:其2017年ICO募资的7000万美元本属非法所得,离境后通过境外账户拆分转移,使国内监管难以追溯资金流向。即便2023年美国SEC起诉其操纵市场获利3100万美元,这些早年转移的资金也成为其聘请顶级律师、对抗诉讼的“资本”。
持续开展非法业务:依托美国和加勒比地区的监管漏洞,他继续主导波场生态的市场操纵,通过洗售交易、名人代推广等方式炒作TRX价格,而境外身份使其得以脱离国内监管视野,将风险转嫁至全球普通投资者。更有甚者,他通过向美国政治人物项目注资,试图以权钱交易干预司法调查,2025年SEC暂停对其民事欺诈案件的审理,便被质疑与相关操作有关。
四、风险本质:跑路难掩非法属性,避责终有边界
需明确的是,孙宇晨的“出国避险”无法改变其行为的非法本质:
我国十部门《通知》早已明确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其早年ICO募资、后续市场操纵行为均涉嫌违法犯罪。即便其持有多国身份,国内监管部门仍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,且随着国际反洗钱合作的深化,“身份壁垒”的避险效果正不断削弱。2023年新加坡特大洗钱案中,多名借助圣基茨身份的罪犯最终落网,便印证了“花钱买身份”绝非免罪金牌。
总之,孙宇晨跑到国外的路径,是虚拟货币投机者“圈钱-跑路-避责”的典型范本。但其每一步操作都建立在非法基础之上,无论如何构建身份屏障,都无法掩盖其侵害投资者权益、对抗监管的本质,最终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。</doubaocanvas>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