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OM币(Mantra)的交易版图变迁,是虚拟货币与交易所共生关系的典型缩影。从早期无人问津到跻身主流交易平台,再到崩盘后引发的交易机制争议,OM币在交易所的起落轨迹,既暴露了加密市场的投机本质,也凸显了参与此类交易的多重风险。尤其在我国明确虚拟货币交易非法属性的背景下,了解其交易所分布更具警示意义。
OM币的交易所之路始于小众平台。2020年MANTRA DAO项目推出初期,代币交易仅分散在部分中小型加密平台,且以现货交易为主。由于彼时市值低、争议多,叠加项目方高度控盘等问题,币安、Bybit等主流交易所均未对其开放入口。这种“边缘交易”状态持续至2023年,直到中东资本介入并包装RWAfi概念,OM币才迎来交易所准入的转机。
2024年OM币超200倍的涨幅,使其成功敲开主流交易所大门。币安率先将其纳入交易标的,随后Bybit、KuCoin等平台跟进上线,不仅开放现货交易,还推出永续合约等衍生产品。这些交易所的背书进一步推高市场热度,数据显示,OM币崩盘前,币安平台的交易量占比超60%,成为其核心交易阵地。但交易所的准入并未过滤风险,反而因交易工具的丰富放大了市场波动。
2025年4月的暴跌事件,让OM币的交易所交易风险彻底暴露。在币安、Bybit等平台的永续合约市场,12小时内超6697万美元仓位被强制平仓,大规模清算形成的连锁反应加速了价格崩塌。尽管部分交易所致力于风险防控,如币安提前降低其杠杆水平,但仍无法改变虚拟货币缺乏实际价值支撑的核心问题,交易所在此过程中更像是风险传导的渠道。
需要明确的是,无论OM币在哪个交易所流通,其交易活动均不受我国法律保护。监管文件早已明确,境外交易所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OM币从边缘平台到主流交易所的历程,本质是投机泡沫的膨胀与破裂。投资者切勿被交易所的“背书”迷惑,虚拟货币交易始终伴随财产损失、刑事违法等风险,远离才是守护自身权益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