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数字资产包括哪些?数字时代的财产新形态

 

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深入,个人资产早已突破实体边界,各类承载价值的数字形态资产不断涌现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个人数字资产定义为“以二进制形式存在的人类活动成果权益”,其兼具财产性与人格性双重特征,具体涵盖范围已渗透到生活与金融的方方面面。

具有明确经济价值的金融类数字资产是核心范畴。这包括银行电子账户余额、互联网理财持仓、股票基金的线上份额等传统金融数字化产物,也涵盖虚拟货币、数字藏品、NFT等新兴资产形态。这类资产可直接在市场流通交易,价值得到广泛认可,部分年轻人已将其纳入遗嘱规划,相关数据显示,近20%的00后会在遗嘱中明确虚拟财产归属。

网络服务中的虚拟资产同样不容忽视。游戏账号及内购的装备、皮肤,社交平台账号、付费会员权益,以及线上课程、付费文档等知识产品,都属于此类。这些资产虽依附于平台服务,但用户通过付费或劳动获得的使用权与收益权,已形成明确的财产属性,部分稀有游戏装备的交易价格甚至远超实体商品。

承载人格与情感价值的数字信息也被纳入广义范畴。个人社交账号的聊天记录、朋友圈动态,个人博客、摄影作品等原创内容,以及云端存储的家庭影像、生活记录等,虽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,却承载着隐私与情感记忆,是个人数字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人格利益保护愈发受到重视。

个人数字资产的范围仍在随技术发展扩展,从金融资产到生活数据,从经济价值到情感寄托,构成了完整的数字财产体系。明确其范畴不仅是适应数字生活的需要,更是保障自身权益的基础。随着“技术+制度”双重防护体系的完善,个人数字资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更加规范可靠。